商報評論
  ●本報評論員 劉鳳羽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昨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緩解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要先易後難,今年消除65人以上的班額,通過3~5年建設逐漸讓班額趨於合理。
  儘管教育部2002年就明確規定了中小學的班額數:小學40~45人,中學45~50人,但事實上,隨著流動人口不斷涌入城區,隨著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矛盾日益突出,城鎮學校的班額早已突破“部頒標準”,形成大班額現象——56~65人為大班額,65人以上為超大班額。
  資料顯示,全國大班額現象十分普遍。2008年教育部調查發現,在全國中小學校278萬多個班級中,大班額有24.5萬個,占比8.8%;超大班額有15.3萬個,占比5.5%。而《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中一項調查顯示,很多中學的班額超過100人,個別中學甚至平均每班120人,最大班額竟達160人。
  當課桌從後牆擺到講臺前,密密的課桌直逼老師下巴,當老師講課要用麥克風、學生看黑板要用望遠鏡,教學質量能否得到保證?事實上,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專項監測結果發現,班額大小與教育質量高低直接相關,大班額直接損害教育品質。不獨如此,大班額還損害學生健康:離黑板太近,學生近視眼越來越多。
  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催生了大班額現象,這看似實現了教育公平。但犧牲學生教育品質、健康,大班額實際上又造成新的不公。由此,多年來各方都在努力“消腫”大班額,但成效並不明顯。所以《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現象。如今,教育部等進一步細化“消腫”行動路線圖和時間表,要求先易後難,今年先消除超大班額,無疑很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只是,從各地實踐看,“消腫”大班額並不輕鬆,因為新建學校、改擴建校舍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和不短的建設時間。所以面對公眾訴求和上級任務,個別地方急功近利,“消腫”出現偏差。《人民政協報》上月就披露,一些地方不是加大投入擴建校舍,而是設置門檻,限制打工子弟在城鎮公辦學校入學,甚至把已經進入公辦學校的農民工子女趕走。
  如今,教育部明令今年要消除超大班額,時間緊任務重,會不會也有地方陽奉陰違,為完成任務而趕走一些學生?
  “消腫”大班額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但為了“公平”而趕走一些學生,將產生更大不公。由此看來,大班額“消腫”很關鍵,如何“消腫”更關鍵,這需要細化方案、強化監管、慎思而動。  (原標題:如何“消腫”更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wetnlx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