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早報網12月19日文章 原題:於時語:中國崛起催生一個“大美國”? 美國戰略重點從大中東轉向亞太,中國的經濟實力發展是個主因。所以從新近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爭議,到南中國海領土衝突,處處都出現山姆大叔的身影。但是說到底,這是華盛頓力圖維持二室內裝潢戰結束和蘇聯瓦解以來的美國勢力圈,或曰“美國強制和平”,並無直接的領土擴張雄心,這與當年大英帝國擴展海外殖民地實現的Pax Britannica有所不同。
  但是中國的崛起,卻有可能幫助促成北美洲一個“大美國”,也即美國和加拿大合併信用貸款為一個政治實體。
  雖然很早就有人鼓吹美加合併,大多數人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有巨大障礙而難以實現的政治夢想。《華爾街日報》12月初刊登好房網了具有美加雙重國籍的加拿大著名女報人戴安·弗蘭西斯的文章,強調美加合併的前提日益成熟,而應該進入兩國的政治日程。
  這一時評,其關鍵字實是弗蘭西斯今夏一本鼓吹美加合併專書的摘要宣傳,但是《華爾街日報》刊登此文,說明美國精英和“上層建築”對此的積極態度。這是因為弗蘭西斯的論點——美加合併的緊迫性主要是為了應付中國崛起的“威脅”,獲得美國不少主流知識精英的共鳴。
  除了俄羅斯對加拿大北極領土訴求的威脅和蠶食,弗系統傢俱蘭西斯主要強調了中國追求海外資源,特別是購併加拿大礦產資源對加國安全和主權的威脅。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有限的加拿大,因此只能與美國形成政治實體。這樣的想法,與文明衝突論祖師亨廷頓主張西方文明必須加強團結,來應付華夏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挑戰,完全合拍。
  作為英國的北美殖民地,美加兩國原來確實是一家。美國獨立革命實際類似於印巴分治,當時四成出頭“造反派”與三成忠於英王的保皇派兩派人口彼此流動,同時創立了南北兩個國家。這一政治信仰鴻溝,畢竟已經成為歷史,特別是加拿大保守黨從1980年代走出了“恐美症”歷史陰影,反而成為親美勢力的代表。
  自從1987年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之後,美加經濟一體化空前發展,完全超過了歐盟。舉例來說,日本與美國的巨量貿易,盡人皆知,但是日美貿易總額,只相當於連接美國底特律和加拿大溫莎市的一座“大使橋”上通過的貿易量,可見一斑。
  語言文化上的相似性,更不亞於經濟的一體化,而且加劇了民眾生活文化的融合。除了不同的貨幣,兩國的商貿購物中心,從店家名號到商品,幾乎難分彼此。美國飛速擴展的拉美裔西班牙語亞文化,也越來越類似加拿大原來特有的法語文化。
  加拿大的一個特色,就是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加邊界不出100英里的狹窄地帶之內。最主要的城市蒙特利爾、多倫多、溫哥華甚至首都渥太華,離美國邊境都只有數十公里。大量加拿大市民習慣周末驅車去美國購買日常食物百貨。住在尼加拉瀑布附近的美國布法羅市華人,當日驅車來回到多倫多華埠餐館大快朵頤更是家常便飯。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美加各自的內政發展,日益縮小了兩國的政治差距,減少政治一體化的障礙。在美國,這是拉美移民、高等教育普及以及其他社會因素造成的人口主體左傾大勢,特別是與加拿大政治主流極為相近的美國東北部知識精英再度執政,通過奧巴馬全民醫保,而開始消除兩國社會體制的最大差距。
  在加拿大,原來把持內政的安大略和魁北克兩省,因為傳統製造業的流失,而逐漸喪失政治主導力,上個世紀累計執政年份據稱超過蘇聯共產黨的中左自由黨“一黨半專政”一去不返。同時親美的西部石油礦產資源的政治影響迅速上升,幾乎出現“油有、油治、油享”的局面,導致加國政治的右傾。
  從長遠角度,美加兩國由經濟和文化的融合而出現政治一體化,絕不會難於歐洲的政治一體化。而中國的崛起,很可能對此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裡也可以看到美國借助海外民心推動的軟實力,在東亞和東南亞當今的國際游戲中充分顯露。  (原標題:於時語:中國崛起催生一個“大美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wetnlx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